二十四史之首真实历史(一口气看完“二十四史”的主要内容。)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2 10:30:47    


前言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史官们所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

因为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了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所以史学家们将和《史记》一样使用纪传体所书写的史书称之为“正史”。

“二十四史”的内容包括十分广泛,上起自于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共3213卷,大约4000万字,它们都是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所编写。

“正史”这个名称始见于《隋书.经 志》当中“: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一、《史记》——西汉·司马迁。

《史记》被称之为“二十四史”之首,它与《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等书合称为“前四史”,它的存在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汉司马迁所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被后来历代的“正史”所继承传扬。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就是后世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这部史书的时间内容从上古时代的黄帝开始写起,一直延续到了汉武帝刘彻的太初四年,时间轴长达三千多年,前前后后耗费了十四年的时间,司马迁才将其创作完成。

《史记》从总体看来可以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部分。

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主要是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

而“本纪”、“世家”和“列传”三个部分,就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描绘人物为中心来记载相关历史的 。

本纪:它是全书的纲领,以王朝的兴衰为根本,主要是用来记载一些帝王的言行举止和政绩,先秦的五篇(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的七篇(秦始皇嬴政、西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当朝皇帝汉武帝刘彻)。

表:它是用表格来更好的表达出世系关系、历史人物和相关史事。

书:它是用来记载相关制度的发展变迁、包含礼乐制度、天文星象、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

世家:主要是用来记载一些拜将封侯的子孙事迹和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事迹。

列传:它是用来记载那些除了古代皇帝的其他方面的代表人物事迹,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传记。

如今的《史记》共有一百三十篇,但其中的一些极少部分并不是司马迁所书写的,它们是后世的博士所补写,比如:《史记》中的“褚先生曰”。

根据目前可考证的资料显示,《太史公记》更名为《史记》是在东汉时期,由东汉桓帝所书写的《东海庙碑》之中可查证。

评价:鲁迅认为,《史记》还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学著作,它的存在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因此不由得说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汉书》——东汉·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东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

班固生于建武八年,死于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

班固自幼才思敏捷,著有 《汉书》一百二十卷, 在班固死后,因为《汉书》当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于是汉和帝刘肇就命令班固的妹妹班昭补写"八表",马续补写"天文志"。

《汉书》又称“前汉书”,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前后历经二十多年方才修成。

《汉书》的时间内容包括了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总共229年的历史事件。

后人将《汉书》所内涵的纪、表、志、传划分为了一百二十篇,全书一共88万字。

评价:朱熹将自己收藏的44部《汉书》送给了白鹿洞书院,“以备学者看读”。

三、《后汉书》——南朝·范晔。

《后汉书》, 它是一部记载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至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的创作风格大部分沿袭了《史记》和《汉书》,但在范晔成书的过程当中,范晔又根据东汉时期的历史具体特点,加上了一些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他敢于披露当时的社会现象,范晔不仅歌颂太平盛世,还直面的揭露一些不法权贵,去表彰那些不畏强权而起来反抗的能人志士。

四、《三国志》——西晋·陈寿。

《三国志》虽然被后世称为"志",但是实际上全书完全是按照人物排列的本纪和列传去书写的,书中没有任何的如同地理、典章制度等的内容。

因为陈寿是晋代的官员,所以他对被迫禅让给晋朝的曹魏视为正统,对蜀汉的刘备和孙吴的孙权等人去世的称呼没有明确的标注为帝的称号。

《三国志》的时间跨度是从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到西晋统一三国为止,也就是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一共九十六年的历史。

五、《晋书》——唐朝·房玄龄等人。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视修史,因此中国自唐代开始起就设馆修史,《晋书》便是其中的第一部。

在唐朝以前,已经有着十八家的晋史传世,其实实际上高达二十余家, 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着种种缺陷,便下令让房玄龄等人编纂史书。

《晋史》的时间范围是从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早年时期开始写起,一直记录到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02年),刘裕废帝自立,建立宋朝(并非赵匡胤建立的宋朝)。

《晋书》的作者包括房玄龄在内的一共21人,他们以“载记”的形式,记录了十六国的政权状况,至今仅仅保存一百三十卷。

《晋书》的内容十分广博, 有着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它的存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崇尚礼仪服饰的社会风气。

评价: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正统与僭伪之间的界限。

六、《宋书》——南梁·沈约。

《宋书》是一部记述着南朝刘宋时期一代的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它包含着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有一百卷保存了相关的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

虽然它的有些记载是极不充分,而且还是经过了严重歪曲的,但终究还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线索。

七、《南齐书》——南梁·萧子显。

《南齐书》是一部记载着南齐的历史书籍,它是由齐梁皇族的萧子显创作,全书一共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

南齐是南北朝时期继宋朝以后在南方割据的又一个封建王朝。

《南齐书》当中记述的时间范围是从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到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期间,一共二十三年史事。

它是目前现存的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萧子显虽然是以封建史臣的观点来修史的,但他毕竟是当代人记录当代事,因此在南齐书里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比较原始的史料。

它关于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书中都有所记载。

八、《梁书》——唐朝·姚思廉。

姚思廉之父姚察在隋朝时期就有旧稿,大业二年(606年)姚察病逝,临终前嘱托其子思廉续写书籍。

贞观三年(629年)姚思廉奉命修史,他在旧稿的基础上吸纳了谢昊、顾野王诸家等人旧作,贞观十年(636年)修书完成,全是共五十六卷。

九、《陈书》——唐朝·姚思廉。

《陈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全书三十六卷,记录着南朝时期的陈国史实。

《陈书》的时候范围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时期算起到陈后主陈叔宝亡国,一共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最终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十、《魏书》——北齐·魏收。

《魏书》的时间范围是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全书一共一百二十四卷,因为有些篇幅过长,实际上一百三十一卷。

《魏书》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当中的第一部专门记载着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其中还介绍到了一些佛学知识。

十一、《北齐书》——唐朝·李百药。

《北齐书》 虽然是以记载北朝北齐的历史为主线,但实际上却是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这前后大约八十年的历史,它的存在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北齐书》成书时原名本为《齐书》,之后为了区别于南朝梁萧子显所作的《齐书》,便改称为《北齐书》,而称后者为《南齐书》。

《北齐书》的成书时间是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总共经历了三个朝代(北齐、隋、唐)、共六十多年时间。

李百药先后两次奉诏,完成父亲遗愿,全书共五十卷。

十二、《周书》——唐朝·令狐德棻等人。

《周书》记载的时间范围是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年—581年)的纪传体史书。

《周书》文笔简洁爽劲,而且不单单只是记述西魏北周皇朝的史实,在内容上还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 、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

尤其是对于帝位的更迭、重大动乱等等重要事件,都做了详细说明,集中的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和繁杂的历史事件。

十三、《隋书》——唐朝·魏征等人。

《隋书》记载的时间范围是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的历史。

《隋书》的创作是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了两个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

《隋书》的内容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它的存在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几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包括礼仪、音乐、律历、 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在正史当中,《隋书》一直享有着较高的声誉。

十四、《南史》——唐朝·李延寿。

《南史》全文一共八十卷,包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时间范围是起自刘宋永初元年(420),下到南陈祯明三年(589)。

记录着南宋、南齐、南梁、陈四国的一百七十年史事。

十五、《北史》——唐朝·李延寿。

《北史》的时间范围是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

全文一百卷,辞藻华丽,结构严整,李延寿创作这两部史书都是为了继承父亲李大师的遗愿。

十六、《旧唐书》——后晋刘昀等人。

《旧唐书》 记载的时间范围是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到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

《旧唐书》的编纂时间距离唐朝灭亡的时间不远,所以资料来源比较丰富。虽然署名是后晋的刘昀等人编纂,其实是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旧唐书》全文两百卷,记录的内容颇受后世重视。

十七、《新唐书》——宋朝·欧阳修等人。

《新唐书》的成书前后历经17年,最终在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完成。

《新唐书》第一次在体例上出现了《兵书》等等,系统的论述了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后世所沿袭。

十八、《旧五代史》——宋朝·薛居正等人。

《旧五代史》在北宋初期开始编写,那时五代时期的各朝"实录"基本上还没有散失, 再加上编书者对史料比较熟悉,因此成书时间很快。

《旧五代史》的成书时间是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到次年十月,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

它虽然命名为五代史,实际上却是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

十九、《新五代史》——宋朝·欧阳修。

《新五代史》全书一共七十四卷, 时间范围上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到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因为《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并不是官方领导编纂,因此它在中国史学史上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晚于旧五代史,所以他能看到旧五代史编修者所没有看到的一些资料,在此基础上,他补充了旧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

就历史资料方面而言,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是可以互为补充的。

二十、《宋史》——元朝·脱脱等人。

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

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宋史》全书一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 它的时间内容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了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中的不足。

二十一、《辽史》——元朝·脱脱等人。

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编修《辽史》,翌年三月成书。

《辽史》一共一百一十六卷, 时间范围上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到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还兼顾了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历史(1124年~1218年)。

二十二、《金史》——元朝·脱脱等人。

《金史》一共135卷,其中包括了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1卷,它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因为成书时间的不同,《金史》比《宋史》《辽史》更加完善。

二十三、《元史》——明朝·宋濂等人。

《元史》全书一共210卷,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

《元史》的体例、写法等都沿袭以往的正史,它的内容方面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但由于成书的时间仓促,难免有些混乱

二十四、《明史》——清朝·张廷玉等人。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一共三百三十二卷, 时间范围上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总共276年的历史。

乾隆四年(1739年)形成了定稿的《明史》。

《明史》编纂的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大大的超过了以前的正史,因此得到了后世史学家们广泛的好评。

结尾

二十四史涵盖了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思想、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它们是一个完完整整的"编年大史"。

相关文章:

郝姓起源是什么(古城堡的郝姓来自何方)11-15

保姆级攻略:装修卫生间防水怎么做?11-15

谒后语 大全有哪些(50条歇后语)11-15

逆矩阵怎么求最简单的方法(逆矩阵的计算与证明解读)11-15

端午节活动的种类和意义(端午节习俗知多少)11-15

高纤维的蔬果排名表(TOP20高纤维蔬菜,越吃越健康!)11-15

竞争对手分析四个角度(如何有效分析竞争对手?)11-15

渭南旅游景点推荐(渭南的哪一面让你最心动?)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