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浮山-獭窟岛:海天水獭栖,山岛波浪涌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9 11:04:51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派宁夏侯周德兴建设福建海防体系,在崇武建古城设海防卫所的同时,还在惠安沿海其他四个地方建了巡检城寨,往北依次是小岞古城、东周半岛的黄崎(莲峰)古城、惠北的峰尾古城(今属泉港区);往南就是今天我们要分享的獭窟岛古城。后面我们还将分享其他两个古城的故事,让我们能了解到惠安先人轰轰烈烈的抗倭历史,感受惠安人特有的海洋文化魅力,更加珍惜今天这美丽的惠安沿海风景线。

獭窟岛在惠安南张坂镇(今属泉州台商区),是惠安沿海最大的岛屿,约一平方公里一个乡村的大小,獭窟一名是因为相传以前常有水獭在海边石窟洞中出没而得名。因为它在涨潮时是个离岸一公里的岛,退潮时则和海岸连接,所以又名“浮山”。不过,如今筑有海堤从陆上直通到岛上了。

獭窟岛远在东晋至隋唐数百年间,已经有民众于岛上捕鱼为业。因山海景色秀丽,相传在晚唐时期有位高僧在岛上修行,种植树林,在山上修建寺庙。因每日看着潮涨潮落,岛山犹如在海中浮沉,就取名“浮山寺”。所以獭窟岛有“先有浮山寺,后有浮山村”的说法。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海航地位的上升,獭窟岛也以便利的海航交通位置,成了当时航运商贸的重要据点。獭窟港曾经船桅林立、商贾云集,小小的岛上曾经聚居近两万人,堪比当时的一座小城了。相传南宋灭亡时,宋端帝赵罡和后来的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以及皇室成员和追随的官员在难逃时路过泉州,结果蒲寿庚早有投降元朝之意,封闭泉州城不接纳众人,众人曾经在獭窟岛短暂停留,皇帝赵罡后来还写下诗句赞叹獭窟的美丽景色。而獭窟人忠心护驾,保卫他们由海路继续向漳州逃去。当然,后来历史的悲剧仍然无法避免,陆秀夫在崖山上抱着宋帝赵昺跳海自杀,宣告了南宋的彻底灭亡。

獭窟岛在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繁盛而兴旺,所以到了明初,周德兴受命构建福建海防,才会将海上巡检司设在岛上,并在岛的南侧建筑獭窟古城。可惜经过历史的沉浮,今天古城遗迹已不复存。

其后,随着泉州港的衰落,以及海禁的国策和倭寇的袭扰,獭窟岛不复当年。然而,獭窟的兴衰全然系于海渔和航运上,獭窟人或通过私自出海走私行商,或通过渔业精作,以其独特的方式维系着海岛的生存发展,也养成了獭窟一种顽强剽悍的性格。

明中期之后,獭窟巡检司的兵员常常不足,而倭寇又频繁骚扰沿海,獭窟渔民常自行结为队卫防护沿海。獭窟岛上曾挖掘出一块墓志铭,记述当时岛上居民陈德友带领族中子弟组织村民,多次打退了倭寇进犯,最后力战牺牲的壮烈故事。在嘉靖年间,倭寇多次登陆福建沿海作乱,獭窟岛也多次沦陷,惨遭烧杀掳掠,而又多次在沿海军民齐心努力下驱逐倭寇。直到后来,戚继光、俞大猷平定倭寇,獭窟岛上才重新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可獭窟岛的磨难还未结束,据记载,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福建东南海域还发生了一次八级大地震,当时獭窟岛就在震区,岛上大部分房屋倒塌,人畜伤亡无算,船舶毁坏大半,百业随之萧条。

而后改朝换代,清王朝以福建沿海多支持郑成功抗清为名,实行迁界禁海的政策,獭窟岛的居民被迫迁徙内地,岛上为之一空。(所以,大家不要简单地相信电视剧《康熙王朝》的剧情,那毕竟是电视剧不是历史,真实的历史是迁界禁海从顺治时期就开始了,其初衷是民族压迫治理的手段,而并非电视里所谓的为了收复台湾。)

然而,只要一获得安居的机会,獭窟岛上就会蓬发出勃勃的生机。后来,清朝重开海禁,獭窟的渔业和航运又很快地重回兴盛时期,从近代开埠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獭窟人穿梭海上,参与国家发展建设和民族大业,当时很多獭窟人往来厦门码头打拼,到了今天,獭窟岛上居民不过五千多人,而客居厦门的獭窟人,据不完全统计,有两万多人。这个现象,堪称我们闽南近代海洋文化和历史的一个缩影!

相关文章:

为什么米里面有虫(家里存储的粮食为什么会生虫?)04-01

为什么幸福树叶子下垂(幸福树总是掉叶子?)04-01

为什么很多人不买别墅(为啥越来越多人开始“逃离别墅”?)04-01

水表不用水为什么还转(家里不用水,水表也会转动?)04-01

为什么家里有很多苍蝇(卫生间为什么会飞出很多苍蝇?)04-01

冰箱冷藏室为什么结冰(“从风靡一时到无人问津”的直冷冰箱)03-31

天竺葵为什么不开花(天竺葵“喜光”还是“怕晒”)03-31

保鲜膜为什么不粘了(保鲜膜,你真的用对了吗?)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