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包括什么(通俗金融学:亚当·斯密的通货学说)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9 06:51:07    


这一期开始,我们来聊聊通货。大家在生活当中,经常听到“通货”两个字,比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等。那么,所谓通货究竟是什么意思?所谓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前几期我们讨论了货币的本质与职能,知道货币可以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在实践中,我们把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称为通货,通常包括金属货币、信用货币(银行券)、纸币(作为符号)等。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时,是可以为不具有实质内容的符号或票券所代替的。

亚当·斯密认为,货币的基本职能为流通手段, “货币就在这种情况下称为一切文明国的一般商业工具。通过这个工具,一切货物都能进行买卖,都能进行交换。”“随着产业进步,商业国发现了同时使用数种金属铸币的便利:大的付款用金币,价值不大不小的买卖用银币,数额更小的买卖用铜币或比铜币更贱的金属铸币。”

斯密认为, “国内土地和劳动的生产物所赖以年年流通、年年分配给真正消费者的金银币,像在商人手中的现钱一样,也是死的资材。这种死资材在一国资本中虽是极有价值的一部分,但不能为国家生产任何产品。” “但它是非常昂贵的工具。这昂贵的工具的维持,必须费去社会上一定数量极有价值的材料,即金银和一定数量极其精巧的劳动,使其不能用来增加留供目前消费的资材,即不能用来增加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

斯密提出了以纸币(实际上是可兑现为金银的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主张:“以纸币代替这项金银的大部分,使国家能把大部分这项死资材,变作活动的资材,变作有利于国的资材。”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可以将被代替的金银转用于生产,借以增加国民财富。“以纸币代替金银币,则全部流动资本所能提供的材料、食料和工具,必按所代金银的全价值而增加。向来充作流通和分配轮毂的全部价值,现在被加在本来靠它而流通的货币的价值上面。”“如果以纸币代替,流通所需要的金银量减少到原来的五分之一,那末,其余五分之四,若有大部分加在维持产业的基金内,那当然会大大增加产业的数量,因而会大大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价值。”

斯密提出了关于银行券发行与流通的理论。“银行发行钞票的主要方法是贴现汇票,换言之,是垫借货币,收买未满期的汇票。汇票不等期满,即可持票往银行预贷现金。银行方面就计算到期应收的利息,在全部贷款额中扣除。到期后汇票的兑付,既可偿还银行预贷出去的价值,还会带来利息形式的纯利润。银行贴现汇票,是以本银行发行的钞券支付,并不是以金银支付。”“它们又发明另一方法来发行银行券,即所谓现金账户。随便哪一个人,只要找得到两个有确实信用并有确实地产的保证人担保,并允在银行要求偿还时即如数还清所借金额及其法定利息,就可向银行商借一定数额的款项如二千镑或三千镑……凡具有上述条件向银行按照这方法借到比方说一千镑的人,可以随时分期付款,有二三十镑就可付还一次……在顾客商借货币时,银行大多以本银行的钞票付给。”

斯密要求根据一定原理对银行券的发行进行限制:“银行所垫借与一商人或一企业家的数额,既不是商人或企业家用以营业的资本的全部,也不是其资本的大部分,而仅为商人或企业家在没有银行垫款的情况下为应不时之需所不得不保持在手的备而不用的现金的那一部分。银行所垫借的纸币若不超过这个价额,则该国纸币的数量,亦绝不会超过无纸币时流通所需的金银价值,同时,亦绝不会超过该国流通界所能吸收和使用的数量。”这就是斯密所阐述的银行券发行的基本原理,被后人称为“斯密原理”,其目的是要使银行券流通与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相一致,借以适应商品流通。

斯密讨论了一国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 “无论在哪一国,每年买卖的货物的价值要求有一定量的货币来把货物流通和分配给真正的消费者,但不能使用超过必要的量……国内流通的货物既已减少,为流通货物所必需的货币量也必减少。” “在一国财富增加时,换言之,在该国劳动年产物逐渐增加时,这更大量商品的流通,就需要有更大量的通货。” “一国每年所流通的货币量,取决于每年在国内流通的消费品的价值。每年在国内流通的消费品,不是本国土地和劳动的直接生产物,就是用本国生产物所买进来的物品。国内生产物的价值减少了,每年在国内流通的消费品的价值亦必减少,因而国内每年所通用的货币量亦必减少。” “反过来说,一国年产物的价值增加了,货币量亦必自然增加。每年在国内流通的消费品的价值增加了,当然需要更多的货币量来流通。”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铸币量都受国内借铸币而流通的商品的价值的支配;商品的价值增加了,立刻就会有一部分商品被运到有金银铸币的外国,去购买为流通商品所必需增加的铸币量。”

斯密反对无限货币量都可以进入流通的货币数量论者的观点: “让我们假设,某个国家某个时代的通货总共为一百万镑,这个数目已够流通国内全部年产物。再让我们假定,后来因为银行林立,发行兑现的期票一百万镑,而在金柜内保留二十万镑,以应不时的需要。这样,在流通界就有八十万镑金银币和一百万镑期票,总共一百八十万镑了。但国内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流通、周转和分配,原来只需要一百万镑;现在,银行的作用又不能马上增加国内年产物的数额。所以,在银行作用以后,流通国内年产物,一百万镑仍然是足够的。待售待买的货物量照旧,用以买卖的货币量亦自然可以照旧。流通的渠道——如果这名称适当——自必完全照旧。一百万镑就足以充满渠道了。逾这限度灌注下去,势必溢而旁流。现在,我们灌注了一百八十万镑,八十万镑定然会溢流出来,这数额是国内流通界所容纳不了的。但是,一定会把它送到外国去寻求在本国所寻求不到的有利用途。不过,纸币是不能送到外国去的,因为外国离发行银行远,离开可使用法律强迫其兑现的国家远,所以,纸币在外国是不能通用的。送到外国去的,一定是八十万镑金银。国内流通的渠道,从前由一百万镑金银充满,现在却由纸币一百万镑充满了。”“如果金银累积超过所需的数量,那末,由于金银的运输是那末容易,而闲置不用的损失又那么大,任何法律也不能防止其立即输出国外。”

斯密否定货币数量说的见解:“有人说,纸币增加,由于增加通货总量,从而减低全部通货价值,所以,必会提高商品的货币价格。这话不见得可靠,因为有多少纸币加进来,就有多少金银会改做他用,所以,通货的总量不一定会增加。”

斯密创造性地提出银行券流通规律,认为过剩银行券必然立即还流于银行:“任何国家,各种纸币能毫无阻碍地到处流通的全部金额,决不能超过其所代替的金银的价值,或(在商业状况不变的条件下)在没有这些纸币的场合所必需有的金银币的价值……如果超过了这个总额,那过剩的部分,既不能行使于国内,又不能输往国外,结果,会马上回到银行去兑换金银。”“假设某银行发行的纸币为四万镑,而这恰是国内流通所容易吸收和使用的数目。为应付不时需要起见,银行金柜须常常储存一万镑金银。假使这银行企图发行四万四千镑,那增加的四千镑,既是超过社会容易吸收使用的数目,将一边发出,一边流回。这样,为应付不时需要起见,银行金柜应该储存的款项,就不只一万一千镑,而为一万四千镑。于是,四千镑过剩的纸币,将毫无利益可得,而且不仅无利,还有损失。”

以上就是斯密的通货学说与信用货币理论。下一期,我们来讨论亚当·斯密之后一些重要经济学家的通货学说。


相关文章:

为什么米里面有虫(家里存储的粮食为什么会生虫?)04-01

为什么幸福树叶子下垂(幸福树总是掉叶子?)04-01

为什么很多人不买别墅(为啥越来越多人开始“逃离别墅”?)04-01

水表不用水为什么还转(家里不用水,水表也会转动?)04-01

为什么家里有很多苍蝇(卫生间为什么会飞出很多苍蝇?)04-01

冰箱冷藏室为什么结冰(“从风靡一时到无人问津”的直冷冰箱)03-31

天竺葵为什么不开花(天竺葵“喜光”还是“怕晒”)03-31

保鲜膜为什么不粘了(保鲜膜,你真的用对了吗?)03-31